1982年11月7日,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參加了紅場閱兵儀式,還在列寧墓前站立長達兩個多小時併發表了講話,看上去也是精神抖擻。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僅三天后,這位執掌超級大國18年,改變美蘇冷戰格局,執政時長僅次於斯大林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因病猝然離世。這一突發事件也就成為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引發世界格局悄然變化的那隻蝴蝶。
勃列日涅夫的去世成為中蘇關係改善的一次契機,我國藉此次參加勃列日涅夫葬禮,重啟停擺了近二十年的中蘇高級別領導人會面。
因此,參加葬禮的人選就需要慎之又慎、精挑細選,那麼我國派誰去參加了這次葬禮呢?
從1958年開始,中蘇在經過“長波電臺”,撤出援助專家等事件後,關係逐漸產生裂痕。
尤其到了60年代中後期,中蘇之間還發生了數次武裝衝突,蘇聯一度在我國北部邊境地區陳兵百萬,虎視眈眈,中蘇關係正式惡化。而這一時期恰好又是勃列日涅夫在位期間,可見其對於中蘇關係惡化是負有一定責任的。
1982年3月,即勃列日涅夫去世當年,在美蘇冷戰及中美建交的背景之下,為了改善同時應對兩個大國政治及軍事壓力的局面,勃列日涅夫在離中蘇邊境不遠的塔什乾地區發表了講話。
這次講話的核心就是蘇聯對華關係。
講話中,他仍舊保持了以往對中國的攻擊態度,但是也強調了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和認同中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問題。
這是他漫長執政生涯中第一次釋放對中國的善意。此時,可以看出他已經準備著手改善中蘇關係。
對此,我國政府,尤其是鄧小平同志,十分敏銳地把握到了這一動向,並且讓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召開新聞發佈會,這也是新中國曆史上首次由發言人發佈新聞。
錢其琛在會上堅決反駁了蘇聯方面對華的攻擊,同時強調蘇聯應當拿出實際行動來。
可以看到,中蘇雙方通過這樣的隔空對話,都在尋求打破中蘇關係惡化的僵局。
此後中方採取了一系列行動,開啟了副外長級的政治對話。這就為中國派遣高級別領導人參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禮創造了可能性,也為中蘇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契機。
勃列日涅夫猝然離世以後,中共中央經過深思熟慮迅速做出反應。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一時間對其離世發表了唁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烏蘭夫火速前往蘇聯駐華使館悼唁。
為了實質性地改善中蘇關係,中共中央決定派遣特使前往莫斯科葬禮現場弔唁。
特使的選定,其實也是一個技術活。儘管當時參加葬禮的代表團有一百多個,其中又有幾十個國家的黨政首腦前來參加,但是以中蘇當時的關係來看,參加葬禮的特使級別既不能太低,又不能過高。
級別太低了,顯得我們沒誠意,還會導致特使不“特”的情況出現,沒有決策的權力,事事都需要請示中央,不利於中蘇關係的改善。
而鑒於當時中蘇關係惡化的局勢,級別過高了又會顯得我們放低了自己身段,容易喪失外交主動權。
最後,小平同志等人得到消息,經過一天的思考,終於敲定由時任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的黃華擔任特使前往莫斯科參加哀悼活動。
敲定黃華為特使人選,也是有原因的。
黃華的經歷相當豐富,從抗戰時期領導一二九運動,到解放戰爭時期和美國大使司徒雷登進行秘密接觸,再到參加抗美援朝停戰談判、日內瓦會議,以及接待基辛格訪華等等,無一不顯示了他自身超強的領導能力和外交能力。
他的外交經驗相當豐富,派他前往莫斯科,足以應付絕大部分可能的突發事件。
同時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的職務,在我國屬於高級別領導人層次,擁有實際的權力,之前的外交部長又由周恩來、陳毅等同志兼任過,這既能讓蘇聯感受到重視和誠意,又能掌握外交主動權。
1982年11月14日,黃華正式以特使的身份前往莫斯科參加葬禮。當時,他考慮到替國家節省外匯,拒絕了乘坐專機的提議,而是乘坐當日北京飛往莫斯科的班機前往參加葬禮。
此行,黃華肩負著開啟中蘇外長級別會面,推動中蘇關係正常化的使命。
這裡其實有一個關鍵性的小插曲,也使得黃華的莫斯科之行變得更加順利。
黃華前往莫斯科當天,小平同志提出讓黃華在北京首都機場發表一個書面講話。
不巧的是,黃華乘坐的班機此時已經起飛,小平同志只好讓胡喬木以黃華的名義草擬了一篇書面稿。
這篇書面講話既進一步緩和了中蘇關係,又指出了中蘇關係惡化過程中勃列日涅夫的責任所在,維護了我國的國家尊嚴。
黃華到達機場後,聽聞這篇談話的事情,先是一愣,緊接著贊不絕口道:小平同志的決策真是英明!胡喬木同志的文章寫得真好!
蘇聯方面,時任蘇聯副外長的伊利切夫也對這篇談話給予了相當肯定的評價,還對時任中國駐蘇大使楊守正開了一個小玩笑,說談話中提到的“蘇聯的建設事業日益發展”這一處,“建設”一詞顯得比較禿,要是加上“社會主義”一詞,那就更好了。”
此時,黃華特使的使命在這篇講話的鋪墊下,可謂已經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等在葬禮之上與蘇共總書記安德羅波夫會面,就可以開展下一步工作了。
11月14日,蘇聯安排各國代表參加遺體告別儀式,黃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黨政首腦都被安排在了告別隊伍的最前列,他所敬獻的花圈也被放在較明顯的位置。
15日上午,勃列日涅夫葬禮在莫斯科紅場舉行,黃華帶領四名陪同人員參加,並且居於觀禮台的最前排。
對比明顯的是,後排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黨政首腦,甚至沒有其他陪同人員,這恰恰體現了中國在蘇聯心目中的分量。
同日下午三點,葬禮結束以後,蘇共總書記安德羅波夫會見了參加葬禮的各國領導人。蘇聯方面近乎第一時間安排了安德羅波夫和黃華的會面。
安德羅波夫剛看到黃華就走上前去,十分親切地握著黃華的手,向他以及中國的黨政府表示深深的感謝,並且明確提到,他相信中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一定會得到改善,慢慢實現正常化。
二人交談了將近四分鐘的時間,黃華才欣然走出會客廳。
要知道,這個會見時長幾乎已經是其他國家的兩倍。由此可見,蘇聯對於此次黃華作為特使參加葬禮背後所表露的政治意圖,是十分清楚的。
他們也希望能夠藉此機會改善和中國關係,以促進中蘇關係正常化,緩解蘇聯在冷戰格局下的壓力。
黃華在與安德羅波夫會面以後,正式亮出了本次莫斯科之行的目的所在,他主動提出要與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蘇聯外長葛羅米柯會面。
蘇聯欣然接受,這也成為中蘇近二十年以來的首次外長會面。
會議上,葛羅米柯首先表達了蘇方對於改善中蘇關係的主張,黃華則一針見血地提出了阻礙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障礙所在。
然而,葛羅米柯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絲毫不買黃華的賬。
最終導致此次會面在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方面並未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但是,從此次會面,可以看到的是,蘇聯在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方面是有意願的,這就需要之後我國在外交方面繼續和蘇聯進行洽談和周旋。
總之,此次外長級會談給中蘇關係正常化開了個好頭。
會談結束後,蘇聯在17日安排黃華等人參觀了加加林宇航員培訓中心(即星城)。
按道理講,此時中蘇關係並未取得實質性的改善,是不應該安排這種和國防、高科技緊密相關產業的參觀的。
可為什麼會給黃華等人安排這個行程呢?這恰恰說明蘇聯高層對於改善中蘇關係的強烈意圖。
黃華在星城給加加林的紀念碑敬獻了花籃,還參觀了蘇聯宇航員使用的“水力模擬失重實驗室”,收聽到了蘇聯宇航員從太空傳來對於中國領導人禮敬的宇宙之聲。蘇聯的宇航員們在太空將中國稱為偉大的鄰邦。
黃華的莫斯科之行總的來說還是較為順利的,無論是蘇聯還是中國在這過程中都在不斷釋放善意,尤其蘇聯方面更是一反常態,安排了各種超規格的接待,這裡面的原因其實十分值得分析。
中國方面,中美建交不久正值蜜月期,尤其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搞發展。
快速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把中國北部邊境的戰爭風險解決,給改革開放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中方需要借助勃列日涅夫葬禮這樣一個機會達成自己的政治意圖。
另外,個人情感因素也是中方釋放善意的原因之一。小平同志曾在莫斯科留學,蘇聯又是新中國成立後,一直給予中國幫助的老大哥,中國的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對於蘇聯都是有好感的。
同時,二者都為社會主義陣營,為了緩和社會主義陣營中緊張的關係,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使得黃華作為特使參加葬禮,成為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蘇聯方面,除了之前提到的緩解美蘇冷戰格局下蘇聯自身的壓力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蘇聯正逐漸走向衰弱,已經沒有能力同時應對兩個大國的夾擊。
從領導人的情感因素來看,新任蘇共中央總書記安德羅波夫,對中國印象很好,有著特殊的好感,從來都未曾在公共場合攻擊過中國。
所以蘇聯此次釋放的善意才會相當有誠意,給予黃華的禮遇才會超規格。
此外,安德羅波夫本人想要對蘇聯的政治和經濟進行一定的改革,銳意進取,自然也就希望外部環境的穩定。
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黃華此行才會如此地順利,也完成了黨和國家給予他的使命。
黃華特使代表黨和國家參加勃列日涅夫的葬禮,從而開啟了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進程,這一外交事件被稱為“葬禮外交”。
然而,蘇聯在勃列日涅夫長達十八年的領導下,領導層老齡化嚴重,此後繼任的領導人接連離世。
這也就為我國再次開展“葬禮外交”提供了條件,通過此後的兩次“葬禮外交”,中蘇關係較快地走向了正常化。
1984年2月9日,銳意改革的安德羅波夫離世,我國派遣了時任國務副總理的萬里前往參加他的葬禮,開啟了第二次“葬禮外交”。
不幸的是,僅僅一年後,安德羅波夫的繼任者—契爾年科去世,我國派遣時任國務副總理的李鵬前往弔唁,被稱為第三次“葬禮外交”。
通過這三次葬禮外交,中蘇之間的對話級別不斷提升,並最終實現了第一副總理之間的互訪。
1989年5月,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訪華,正式宣告了中蘇關係的正常化。然而,這位實現了中蘇關係正常化的領導人,通過一頓猛如虎的操作,把蘇聯帶向了墳墓。
其實,自勃列日涅夫去世以後,莫斯科方面接二連三的葬禮,似乎就在宣告蘇聯這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已經走入暮年,葬禮不僅是蘇聯領導人的葬禮,更是蘇聯這個紅色帝國葬禮的前奏。
對於中國來講,通過“葬禮外交”,中蘇關係最終實現正常化,這是值得欣慰的,而蘇聯在其領導人接二連三的葬禮中走向解體,又令人震驚。
幸運的是,本次外交的主角—黃華同志,活到了本世紀,看到了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崛起,安享了晚年,他的一生無愧共產主義戰士與外交戰線傑出領導人的稱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