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國能幫助我們了!”一九八七年,沙特阿拉伯富麗堂皇的王宮中,身著華麗長袍的國王緊急叫來一個男人,進行了一場秘密談話,事關一場“重量級”的交易。
談話結束後,國王法赫德催促他前往中國,儘快完成這筆交易。臨行前,他千叮萬囑:
“不要怕中國獅子大開口,只要報價沒超過八十億美元,一切都可以商量。”
這位叫蘇爾坦的人是一位親王,他領命而去,為了避免美國和其他國家提前收到風聲,他以旅游為名一路“迂迴”到達北京。
談判桌上,蘇爾坦財大氣粗,中方代表剛剛伸出一根手指,他就激動地拍板喊道:“成交!”
竟錯將中國預期一億元人民幣一枚的導彈抬高到一億美元一枚,即使這樣他還很擔心中國反悔,立馬便用35億美元的價格一次性購買了35枚。
任誰聽了這事兒,都得說一句:“土豪”沙特實在名不虛傳。
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土豪的日子實際上並不好過,在當時,沙特能拿給中國的現款只有10億美元左右,剩下的只能靠物資抵債,而且還得分期多年付清。
誰能想到,這個外表光鮮亮麗的石油大國,背地裡卻是有苦難言,在中東亂局之下,有錢並不能躺平,反而更遭他國覬覦。
沙特到底經歷了什麼?
現在提起沙特阿拉伯,大家總愛用“頭頂一塊布,全球我最富”調侃兩句。
但實際上,直到上世紀發現石油資源以前,這個沙漠之國一直窮得叮噹響,殖民者見了都搖頭,恨不得把這塊燙手山芋趕緊甩掉。
可以說,沙特從三次建國到發家,再到如今的“穩坐金山”,簡直就是中東地區的一個傳奇。
沙特位於阿拉伯半島,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沙漠覆蓋,生活在這裡的阿拉伯人只能游牧為生,一輩子都走在循環往複的尋找綠洲的路上。
這裡先後建立起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千年來,興衰交替輪次上演,一直到進入18世紀後,這個半島上才終於出現沙特家族的名字。
沙特家族崛起在臨近紅海的半島西部,他們在這裡建立起“沙特第一王國”。
只不過這時的王國雖然擁有獨立的政權,但其實更像一個規模大一些的部落,貧窮得毫不起眼。
當年的阿拉伯霸主蘇丹一度對它不屑一顧,任其自生自滅。
可沒想到,沙特家族統治下的這個小王國竟然慢慢發展壯大起來,幾十年時間中吞併下大量土地。
蘇丹再也不能坐視不管,與埃及聯軍迅速滅掉了這個未來的禍患。
但沙特家族異常頑強,滅國之災並沒有阻擋住它前進的腳步。
公元1824年,沙特家卧薪嘗膽幾十年後再次殺了回來,併在阿拉伯半島東部重新建立起“沙特第二王國”。
這一次,王國的統治持續了67年,最後因為不敵半島北部的聖裔家族再次被滅國。
這以後,沙特家族的子孫開始了在阿拉伯世界的流亡之路。
他們沒有忘記昔日的榮光,每個人都將復興當做自己的使命,雖然一次次的努力換回一次次的失敗,但沒有人因此放棄。
終於,在20世紀初,註定要重寫歷史的伊本·沙特王子成年了。
他帶領40名部下,從科威特啟程向阿拉伯半島進軍,漫天的黃沙也掩蓋不了他們的英姿;
每找到一個部落,要麼將其打服,要麼就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將其策反納為己有。
伊本·沙特的隊伍不斷壯大,當勢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他向半島中部的綠洲城市——利雅得發起進攻,並一舉奪回這塊祖先失去的故地。
就這樣,伊本·沙特以利雅得為中心建立起“沙特第三王國”,成了現代沙特阿拉伯的開國君主。
不過,伊本·沙特的戰鬥並沒有到此結束。對外,他連年征戰打下大片領土,最後成功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對內,他則以教義做約束,把所有人牢牢團結在一起,在這種思想下培養起來的士兵和國民對王室與國家忠誠度極高。
這個時候的王國雖說貧窮,但力量卻超乎想象的強大。
不得不說,伊本·沙特是個極其精明強幹的統治者,他在這個時期與長期殖民中東的英國談了一筆“生意”:
沙特替英國攻打沒落的奧斯曼帝國,英國則承認沙特是主權獨立國家。
當時英國人在中東許多地方發現了石油,但在沙特卻什麼都挖不出來。
英國作為殖民者,不僅啥油水都撈不到,還得給這個連飯都吃不起的國家倒貼救濟糧。做這麼一筆“生意”英國簡直求之不得。
而不出所料,伊本·沙特順利攻下奧斯曼帝國,自此帶領自己的王國真正走向獨立。
不過伊本·沙特的野心沒有止步於此,他開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尋找石油,只要挖出石油,那就意味著源源不斷的金錢。
終於,伊本·沙特成功了,1928年,沙特的土地上涌出了第一桶石油;
此後,一座又一座的優質油田宛如雨後春筍般接連往外冒。沙特一躍成為全球石油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石油儲量直逼世界儲量總值的1/4。
現在的沙特,一改之前的一窮二白,是真的“富得流油”。
石油帶來的巨額收益讓沙特王族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王族,國家的收入也直線向發達國家靠攏。
不過沙特當初開采石油時,除了大片大片的國土,一無資金二無技術,只能選擇與西方國家合作,而最後分走一杯羹的國家正是美國。
美國的福尼亞石油公司承包下沙特的大片油田,賺得盆滿缽滿,與此同時,沙特這個昔日誰也看不上的窮國搖身一變成了美國的鐵桿兄弟。
當然,兩國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平等的外交關係,美國一直是占據主導地位的大哥,沙特只能算是小弟。
在擁有壓倒性力量的美國面前,就連本該屬於自己國家的石油事業,沙特王室都幾乎沒有發言權,就更不要說在其他方面做出違背美國利益的事來。
最讓沙特感到窩囊的,是美國對以色列問題的插手。
如果說那時候沙特是美國的小弟,那以色列則算得上是美國的親兒子,親疏關係比起沙特來還要近了一層。
畢竟猶太人之所以能建立起以色列這個國家,靠的完全是美國的扶持。
而美國為了加強對中東地區的控制,居然毫無道理地支持猶太人將國家位置選擇在屬於阿拉伯世界的巴勒斯坦地區。
這樣的事阿拉伯人當然不乾,在以色列建國那天,阿拉伯聯軍就衝進邊界,直接打響第一次中東戰爭。
在中東亂局中,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對峙了幾十年,大規模戰爭爆發了好幾次,可是每一次都沒有沙特的身影。
照理說,生活在沙特的阿拉伯人是血脈最純正的阿拉伯人,對以色列仇恨最深;
而且屬於沙特的麥加是伊斯蘭教的發祥地,阿拉伯世界將它視作第一聖地。
在這種情況下,沙特怎麼說也得是阿拉伯諸國與以色列戰爭中的領頭羊。
然而,事實卻是本應與這些軍隊同仇敵愾的沙特受限於美國,並不能對“親兒子”以色列動武,最多只能在一旁出點錢加油助威,要多窩火有多窩火。
不僅如此,以色列在美國的支持下獲得了大量可與他國抗衡的裝備武器,勢力一天天增強,領土比起最初又擴張了不少,已然成了中東大國。
敵強則我弱,沙特除了有錢啥也不是,軍事力量一直原地踏步;
在以色列都裝備上重武器的情況下,它的軍隊還是只能依靠輕步兵作戰,國家安全,隱患重重。
中東戰爭接連爆發,沙特作為一塊大肥肉,極有自知之明:要是再不增強自保之力,戰爭說不定哪天就會落到自己頭上。
為此,沙特王室向美國政府提出要求,要求他們提供優質武器,裝備沙特的軍隊。
對於這一要求,美國答應得倒是毫不含糊,但在實際行動上卻狡猾地留了一手。
那些賣到沙特手中的武器全都是美國不要的淘汰品,可以增強國家實力的先進武器一樣沒有。
沙特花重金買回一堆破爛,這下是真的看透了美國的嘴臉。
沙特王室總算意識到,不能再受美國的擺佈了,要長久維持統治,僅僅靠錢是不夠的,還得拿回國家的發言權,將武裝力量提升到世界水平。
決心不做傀儡後,沙特終於硬氣起來,邁出了與美國拉開距離的第一步。
沙特要求美國將阿美石油公司總部遷回沙特,並且董事會上不能只是美國說了算,他們王室也得派代表過去上班。
一開始美國的態度很是堅決,絕不答應這個有損自身利益的要求。
可這一次,沙特沒有對美國言聽計從,而是用更為強硬的態度威脅道:
“沙特人民最近對王室有些不滿,很難保證他們不會去油田示威,要是有恐怖分子趁機混進去做些什麼,那就不是我們想看到的了。”
沙特這番話也不算空穴來風,老百姓對以色列人怒氣衝天,但王室卻一壓再壓表現軟弱,的確已經引來許多不滿的聲音。
實際上,沙特王室決定不再繼續對美國唯唯諾諾,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對於沙特的威脅,美國思慮再三,最後因為擔心失去即得利益不得不忍痛表示接受搬遷總部的提議。
沙特爭得一席之地後,又在隨後聯合阿拉伯世界的其他產油國,組成石油輸出國聯盟。
這下,阿拉伯人終於從西方國家手中拿回了石油事業的自主權,擁有了與西方對抗的力量。
在中東戰爭又一次爆發時,阿拉伯人對歐美偏袒以色列感到異常憤怒,聯盟里的石油輸出大國集體宣佈停產石油。
這一舉動直接引發全球石油危機,其中又以西方國家受到經濟損害最為嚴重。這一次,全世界都不敢再小瞧阿拉伯人。
這之後,沙特王室逐漸從美國手中拿回了國內大部分油田的控制權。
石油帶來的巨大利潤不僅充盈了王室的金庫,也給沙特人民帶去了超乎想象的社會福利:
醫療免費、住房免費、教育免費,這裡的每一個人不是有錢人,就是特別有錢的人。
另外,沙特還花費大筆資金好好打造了一下軍隊,軍事水平總算看得過去。但就在沙特將內外統治一一鞏固好後,新的危機又出現了。
仇敵以色列竟然擁有了核武!沙特以及其他阿拉伯國家頓時陷入恐慌之中。
他們必須擁有與之匹敵的軍事力量,否則只能陷入“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
沙特國王法赫德再也坐不住了,不將可以自保的導彈牢牢攥在手中他始終不能安心,但向誰購買導彈卻是個問題。
當時可以向其他國家出售導彈的只有蘇聯、美國以及中國。沙特此前一直跟著美國混,蘇聯斷不可能幫助沙特。
法赫德只能厚著臉皮向美國透露想要購買導彈的意向,美國態度開頭還比較鬆動,可最終還是將天平傾向了以色列,拒絕了法赫德這一請求。
法赫德手握巨量財產,現在卻一彈難求,他只能將最後的希望放在中國。
他叫來親王蘇爾坦,讓他前往中國,不惜一切代價勢必要從中國手中買到東風導彈。
所以在北京的談判桌上,蘇爾坦才迫不及待用難以想象的35億美金的高價與中國談成了這筆生意。
雖然所有人都覺得沙特這是“人傻錢多”,但以法赫德為首的沙特王室卻是美滋滋,覺得這個買賣再划算不過,他們心裡那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買下的35枚導彈成了沙特的鎮國重器,只要有它們在,無論是世仇以色列還是其他覬覦沙特的國家,都不敢再越雷池半步。
這一次,沙特真正在中東地區站穩了腳跟。這筆錢,相較於從美國那買武器,花得太值!
雖然在中東穩住了局勢,但沙特依舊不能從此高枕無憂。
實際上在1982年以後,因為國際油價低迷,依靠賣石油過日子的沙特飽受其苦。
況且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國家命脈被美國把持。
所以需要支付給中國的費用只能分期,而且還得拿糧食和石油抵消一部分債務。
特別是時間邁入21世紀後,沙特不得不面對新的挑戰:經濟單一、貧富差距大、缺乏國際競爭力,以及君主制的政治體制該如何適應今天的社會變化等等。
土豪沙特要走好今後的路,必須全面思考這些問題。而它的未來何去何從,誰也不清楚。
-完-
作者 | 羽雪
編輯 | 阿琰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