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大跌
2022年,美股經歷了自2009年來最大回撤。截至12月19日,標普500指數回撤19.90%,不僅結束了此前三年連漲,而且下跌幅度超過2011年、2016年和2019年的回撤幅度,僅次於金融危機爆發時的2009年。
二級市場的萎靡 ,流動性的快速枯竭,還影響了包括了VC、PE等機構及今年西方市場整體的新股發行。
美聯儲激進加息
新冠疫情後激進的寬鬆貨幣政策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美聯儲開始了40年以來最為激進的加息措施。
今年以來,美聯儲採取了7次加息行動,幅度最大時美聯儲連續四次加息75個基點。目前,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升至4.25%-4.50%,為2007年以來最高水平。
美聯儲的激進轉向也帶動了除中國、日本外的一系列中央銀行集體加息。隨著這輪貨幣緊縮周期進入下半場,央行們現在需要在控制通脹和抑制衰退之間做好平衡。
科技股大跌
全球流動性的急拐彎,對利率敏感的科技股構成了致命打擊。
由於科技股多為成長股,市場非常看重公司未來收益的成長性,利率的抬升會讓公司的估值大打折扣。
隨著發達國家居家政策退出,網飛等居家概念股首先大跌;而META又因為元宇宙開支過大,短期不被市場看好;亞馬遜因經濟衰退預期也開始加速下跌,三大科技龍頭股年內跌幅均已腰斬。
虛擬資產重挫
全球第三大穩定幣 Luna價格歸零,第三大交易所FTC崩盤,創始人被捕,風雨飄搖的幣圈迎來重重打擊。
在所謂的區塊鏈的新科技但缺乏有效監管的背景下,虛擬資產在市場下行周期暴露出一系列傳統金融體系相類似的風險。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資產,本意是用來抵禦法幣超發所帶來的通脹風險,但現實中的波動體現出與股票等風險資產類似。
比特幣目前的價格不到17000美元,不及2021年最高價68928美元的四分之一。
俄烏衝突
俄烏衝突的意外爆發引發了全球商品價格的急劇波動,成為影響全球商品和經濟的一大重要變量。
受影響最明顯的布油價格,今年3月一路站上139美元,創下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目前又回落至80美元下方。部分金屬及糧食價格也受到短期供應衝擊影響。
疊加全球綠色轉型,全球能源供應衝擊讓能源股表現格外強勢,股神巴菲特耗資超百億,多次加倉西方石油。
歐洲衰退風險上升
受到俄烏衝突、能源供給及歐洲央行加息的三重衝擊,歐元區經濟衰退風險加劇。
自今年7月以來,歐洲央行三次議息會議已累計加息200個基點,創下有史以來最快紀錄,給複蘇基礎不穩的歐洲市場,帶來了更大的收縮壓力。
據國際金融協會2023年宏觀經濟展望,明年將由歐洲主導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因為該地區受戰爭衝突影響最大,消費者和商業信心大幅下降,預計明年歐元區經濟將收縮2%。
歐洲股市並沒有想象的糟糕,歐洲MSCI指數年內跌幅略低於亞洲及美洲市場,但也發生了不少風險事件,如英國的養老金危機。
港股歷史性反彈
受聯儲加息、資金外流及監管加碼、中概股審計等因素影響,港股今年一度表現全球市場墊底。
不過,隨著預期扭轉及新冠防控政策的調整,港股出現了一輪歷史性的反彈。
恆生指數自10月底部最高反彈35%,一度逼近20000點關口,醫葯、科技、地產等超跌個股反彈領先,不少個股出現了短期股價翻番的奇觀。
中概審計合作重大突破
涉及兩百家中概股美股市場留存的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取得積極進展。
今年12月,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表示,確認2022年度可以對中國內地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完成檢查和調查,撤銷2021年對相關事務所做出的認定。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16日表示,歡迎美國監管機構基於監管專業考慮重新做出的認定。
同時,中概股也同樣出現了一輪歷史上最大幅度的反彈。
外資二進二出
今年北向資金出現了兩次較大的波動。外資的波動與美元加息、人民幣貶值、地緣政治風險、國內經濟政策調整等因素有關。
一次是從今年3月9日到6月1日的年內累計凈流出;另一次則是從10月24日至11月10日的二度累計凈流出。受累於此,截至12月20日,今年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創下自2016年來的新低,累計凈流入資金為825億元人民幣,較2021年超4300億元的凈流入的峰值極速縮水。
不過外資流出後不久,資金都迅速出現了轉向,充分展現了中國經濟和A股市場的韌性。
A股獲全球資金看多
政策全面出擊,地產端金融16條政策發佈、防疫20條及新10條政策出爐,中國經濟有望2023年複蘇等信號出現,外資對中國A股的熱情再度快速回暖,2023年投資中國成為某種共識。
從明年全球經濟體的增長率來看,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力(行情838275,診股)。據國際金融協會2023年宏觀經濟展望,明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將由歐洲主導,美國明年GDP將同比增長1%,有望拉動經濟增長的地區則集中在亞洲,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單一驅動力將是中國。
Leave A Reply